探讨IDI保险中的风险管理服务落地与机构力量发展问题国内IDI保险在试点实践与应用推广过程中,最大的险种亮点除了能够为业主合法权益提供切实保障,还因其引入的TIS质量风险管理服务机制,能够有效提高工程项目的风险防控能力,做到事前事后的全过程风险保障。 也正是基于此,在各地试点政策中,都重点对TIS质量风险管理服务作出相应规定,如上海住建委等三部门于2019年2月26日发布的《关于本市推进商品住宅和保障性住宅工程质量潜在缺陷保险的实施意见》中规定:
此外,2018年11月13日,中国保险行业协会发布的国内第一套IDI质量风险控制机构正式工作标准——《建筑工程质量潜在缺陷保险质量风险控制机构工作规范》,对IDI保险中的TIS服务,也作出更为系统详细的工作执行规范,包括质量风险管理服务的目的与责任、不同的建设阶段风险服务要求与工作重点等。 由此可见,TIS质量风险管理服务在IDI保险中的重要性。其所发挥的风控作用,令IDI保险得以实现对工程项目的全过程质量风险管理,是IDI整体保险服务的重要技术组成部分。因此,如何有效开展TIS质量风险管理服务,无疑成为IDI保险市场应用推广的重点。 1 TIS机构风险管理服务的客观抗力 TIS质量风险管理服务的关键即是保持第三方客观、中立的角色立场,以保证相应风险管理服务的客观公正。但这样的角色定位,某种程度上也令TIS服务机构陷入一种缺乏“助力”的状态。尽管在各地IDI保险试点政策中都提出,对于项目风险管理工作,各主体单位应当配合提供便利条件,不得妨碍风险管理工作。但在具体工作开展过程中,由于利益冲突与整体市场环境因素,依旧不免受到强大的阻力。 如业主方、施工方等角色,可能会成为其执行风险管理服务的角色抗力,使得TIS质量风险管理服务无法顺利展开,管理效果大打折扣。 整体而言,TIS机构风险管理服务的客观抗力分为宏观与微观。宏观上,即是来自目前尚待完善与规范的市场环境抗力。由于TIS服务的本质即是一种市场经济的管理调节手段,管理规避各种风险的同时即是在规范相应市场行为,修复建筑市场秩序。而目前的建筑市场环境,各类不规范建筑市场行为屡见不鲜,因此,在宏观上TIS服务受到整体建筑市场环境的阻力影响。 而从微观上具体而言,TIS服务展开受到的阻力主要源自于各个建筑市场角色。 业主方 我国建筑市场长期形成的业主强势主导地位,一直是影响正常建筑市场秩序的重要因素。如赶工期、要求带资或垫资、更改设计等,这些不规范行为都可能会造成工程质量风险。TIS服务的最终目的即是防范和规避这些风险,那么存在上述行为的业主角色则势必成为TIS服务展开的重要阻力。 施工方 由于低价中标的行业背景,垫资施工的巨大资金压力经常令施工方不得不将压力转移至工程质量上,即采用低价劣质建材以次充好,或是擅自更改设计施工,造成工程质量风险。TIS质量风险管理服务的开展,势必与上述行为产生严重的冲突。因此,施工方可能会对TIS机构人员抱有抵触心态,采取消极的配合状态或是不配合,如出现相应工程文件、资料提供的不完整、不真实、不及时,或恶意抗拒检查等行为。 监理方 当TIS机构人员发现相应质量缺陷问题,并提出处理意见和建议,交由保险公司和建设单位责成施工方整改,具体的监督工作则由监理执行。不同于TIS服务机构独立的第三方角色立场,在建设活动中,监理方与业主、或与施工方,有时会因利益处于同一立场。这就对具体的风险管理服务工作埋下了隐患,令TIS服务难以有效展开。 如何有效解决上述问题?单纯依靠保险合同约定与各地IDI保险试点意见中的风险服务管理规定吗?个人认为,既然TIS服务工作的开展面临强大的市场阻力,市场经济自身的调节机制无法有效发挥,那么,就需要政府“有形的手”参与建筑市场秩序的规范,帮助TIS服务工作的开展。如,进一步明确要求TIS机构服务过程中各建筑主体角色的相应义务,制定相应处罚措施或设立相应卡口,倒逼各建筑主体规范操作,配合TIS服务展开。 此外,保险公司也应加强自身对于工程项目的风险管理能力,帮助TIS质量风险管理服务展开。 2 TIS风险管理服务机构自身发展问题 IDI工程质量潜在缺陷保险在国内的发展时间还尚短,与之相应的TIS服务也是近几年才开始探索发展,尚处于起步阶段,无论在专业人才、技术、机构、管理服务等方面,国内TIS发展都还有待完善积累。而这也是影响目前国内IDI保险TIS质量风险管理服务的重要客观因素。 发展时间较短 国内TIS质量风险管理服务,最早始自于上海2012年发布的《关于推行上海市住宅工程质量潜在缺陷保险的试行意见》,文件首次提出“保险公司应当聘请符合资格要求的工程技术专业人员对保险责任内容实施风险管理”。此时,相应的风险管理服务角色定位尚是个人。 而后,2016年上海继续发布《关于本市推进商品住宅和保障性住宅工程质量潜在缺陷保险的实施意见》,较2012年进一步提出“保险公司应当聘请建设工程质量安全风险管理机构” 对保险责任内容实施风险管理。此时,相应的风险管理服务角色定位才转变为组织机构。发展至今,从时间上来看还需要更多的时间积累。 人才技术力量与组织机构发展程度 目前国内的TIS机构,其前身多由专业工程监理单位、工程质量检测单位等机构组成,人才技术力量并不均衡,存在单一性,无法构建起覆盖项目的全方位风险体系;同时,组织机构发展程度尚需进一步完善,如保证机构数量与质量平衡,避免出现良莠不齐的现象。截止2016年法国全国获得批准开展TIS服务机构的数量不过10家,而2017年仅上海首次批准的就有12家。 综上,尽管近年来,IDI工程质量潜在缺陷保险在国内发展较快,但受限于发展时间较短,缺乏相应积累,在市场实践过程中仍然需要不断的探索与完善。IDI工程质量潜在缺陷保险对于国内工程质量建设有着重要的保障意义,客观辩证的看待其发展,尝试探讨解决相应问题,有利于进一步推动IDI保险在我国的快速发展。 IDI工程质量潜在缺陷保险,是目前国内建设工程领域大力应用推广的工程质量保险,客观分析其可能存在的市场应用与发展问题,有利于进一步完善其制度发展,帮助提高国内建筑工程质量,规范建筑市场秩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