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一省份取消招投标纸质文件,电子投标保函迎来新利好!
此次通知的印发,聚焦于线上电子交易和线下纸质文件并存的现象,一方面明确:进入省交易中心的建设工程招标项目和政府采购项目实行全流程电子化交易,取消纸质资格预审申请文件、纸质投标文件及纸质采购响应文件。
另一方面,通知还规范了第三方招标代理的操作:在招标时,招标文件、投标文件、评标委员会的评审资料等全部文件均以电子文件形式呈现并保存;在开标时,投标人不提供纸质文件,仅携带CA证书进行文件解密、询标澄清、二次报价等工作。
纸质文件的取消,既能提高招标采购效率、低交易成本:免去了建筑企业打印标书、签字盖章等一系列步骤,竞标人推着一小车文件来到招标现场的噩梦也就此结束;更是公共资源全流程电子化交易、招投标电子化的重要环节。
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发布《电子招标投标办法》。作为电子招投标的纲领性文件,《办法》为电子招标投标活动提供了重要制度保障。
在政策的持续推进下,各地开始加快电子化招投标在工程建设领域的探索和应用:2017年3月,北京市住建委印发《北京市建设工程电子化招投标工作实施方案》;2017年12月,深圳市住建局开发的BIM电子招投标系统(全国首个)通过住建部验收;2018年3月,江苏省住建厅通报了2017年全省建设工程电子招投标率已达93%……
(来源:中国招投标公共服务平台)
建设工程招投标电子化,即在招标公告、资格审查、文件备案、专家抽取、开标、评标、中标公示等环节实现全过程电子化,以标书电子化、评委异地化、监察实时化、管理网络化为标准,并以预警纠错、过程监督、留痕追溯、在线投诉为目标。
对于主管部门而言,招投标电子化不仅能有效降低市场主体各类交易成本,优化社会资源配置,而且能够提升招投标监管服务质量和效率,遏制围标串标、弄虚作假等违法违规行为。
对于建筑企业而言,招投标电子化不仅意味着投标效率的提高,不再需要数次往返公共资源交易中心,而且简化了投标流程,无论是标书呈递,还是投标保证金递交,皆可在电子化系统中“线上”操作。
为满足工程建设招投标“全流程电子化”的要求,投标保证金也应实现“电子化管理”。
“电子化管理”即采用电子化手段实现投标保证金的收取、退还。其应用不仅能根治投标保证管理中存在的交款难以保密、退款复杂滞缓问题,还能够解决电子账户匿名可能带来的账户不一致的问题。
为实现投标保证金的电子化统一管理,以福建龙岩为代表的试点城市开发了“建设工程投标保证金管理系统”。该系统可实现保证金缴纳过程中的“背对背”线上操作、缴交名单保密、缴交情况系统自动评审比对等功能,既提高了评标效率,又可以降低围标串标概率、杜绝投标保证金造假风险。
与此同时,随着2016年国务院《关于清理规范工程建设领域保证金的通知》的印发,在投标保函作为减负提效的现金保证金替代方案提出的同时,投标保函的电子化工作也逐步推进。
首先要实现的是在线递交功能:投标企业仅需将银行保函、担保保函、保险保单原件扫描描件加盖企业公章上传至电子交易平台即可完成递交工作,免去了线下递交原件的人力物力。但这不够满足“全流程电子化”的要求,也给评标委员会带来了真伪鉴定的麻烦。
其次要打通的是在线开具系统:投标企业可以在线完成电子投标保函的开具,而后可通过在线下载数字保函实现保函的递交,招标企业也可以在系统平台上验证保函的真伪——只有从原件核验制,到扫描件核对通过制,再到电子核验制,招投标工作才真正实现了自线下至线上、自局部电子化到全流程电子化的升级。
以大连公共资源交易中心电子采购平台接受的首单电子保函为例。由人保财险开具的首单投标保证保险,将申保、审核、支付、出保这一个完整的投保过程控制在1分15秒内,真正实现了投标保函的电子化。
电子投标保函给投标企业带来的便捷,囊括了资金减负、流程精简等各个方面。随着招投标电子化的不断推进,电子投标保函也将迎来更广阔的建筑市场。
对于建筑企业而言,投标电子化意味着:仅需提前将资料上传至网上就可以在线申请投标保函,而后便可以轻装上阵参与招投标。对于建设单位而言,招标电子化意味着:仅需提前将招标公告上传至网上,并在评标时在线审查评比即可完成招标工作——电子化的招投标方式,为双方都减少了相关程序、提高了竞争公平与交易透明。
当然,无纸化只是招投标电子化体现在招投标工作中的表面形式,其背后是电子交易平台以及系列信息平台的互联互通、资源共享和协同运行。未来,在公共服务体系和综合监督体系的作用下,招投标将真正实现信息化与智能化。 |